如果退休永遠不會來,你今天會如何生活?

享受生活不必等退休:邊工作邊享樂才是智慧

有位 35 歲的上班族小林,平常最愛說的一句話是:「等我退休再去環遊世界吧!

結果某天,他在捷運上遇到一位 70 歲伯伯,正在翻看旅遊雜誌。小林好奇問:「伯伯,您準備去哪裡旅行?」伯伯笑著回答:「我年輕時一直說退休後再玩,但現在走不動了,只能看雜誌想像。」小林愣住了,突然覺得自己的人生計劃好像被狠狠打了一巴掌。

這就是很多人的盲點:我們以為「苦盡才能甘來」,卻忘了人生並沒有保證書,等到退休再享樂,可能只剩下半桶電。


▋為什麼要把「享受」提前?

根據哈佛成人發展研究 (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),長達 80 年的調查指出,人生幸福的關鍵不是錢、不是地位,而是「即時擁有高品質的人際關係與生活體驗」。

換句話說,快樂並不會自動出現在 65 歲的退休那一天,而是藏在每天的小確幸裡。

從生涯規劃的角度,若我們把「快樂」放在最後,等於把自己的人生財富壓在一個「不確定會不會兌現」的投資上。專家甚至建議,把「工作—生活—成長」三個面向同時並行,才是最健康的規劃模式。

享受生活不必等退休:邊工作邊享樂才是智慧

▋微型退休:年輕就能體驗的生活策略

這幾年很流行一個概念,叫做 Mini-Retirement 微型退休。它的意思是,不必等到 65 歲,而是在人生不同階段,刻意安排「小型退休假期」。
比如:
  • 30 歲時,用半年去學一門樂器或語言。
  • 40 歲時,帶家人去旅行而不是買一台更大的車。
  • 50 歲時,利用遠端工作模式,邊工作邊住在喜歡的城市。
這種策略讓你的人生不再是一條「忍耐到最後」的直線,而是由許多「享受與充電的循環」組成。


▋金錢不是障礙,而是規劃的結果

很多人會說:「但我要養家、付房貸,哪有錢享受生活?

事實上,根據 Fidelity 2023 年理財調查,在北美有 67% 的人後悔太晚開始理財,因為他們以為「先拼命賺錢再享受」才是正確順序,結果最後健康、體力和時間都不夠用。

真正的關鍵不是「等有錢才享受」,而是「把享受列入你的財務規劃」。

例如:每月將收入的 5% 用於「當下的快樂基金」,去參加課程、健身、旅行,這些投資會回饋到你的健康、人脈與心態。

享受生活不必等退休:邊工作邊享樂才是智慧

▋別把人生留白到退休

人生像手機電池,永遠等到 1% 再充電,不僅危險還會縮短壽命。生涯規劃也是一樣,如果把所有快樂都拖到最後,等於拿自己的人生做一次冒險賭局。

真正的智慧,是邊努力邊享受,邊前進邊休息。

最後問自己:「如果退休永遠不會來,你今天會如何生活?」


● 相關內容:生涯規劃、享受生活不必等到退休、工作與生活平衡、即時幸福感、退休規劃迷思

這些也會過去

聰明人為什麼找更聰明的人合作?如何避免自以為是陷阱